第171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

作者:王洋 时间:2024-11-16 点击数:

171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

  (通讯员:王洋)2024年11月15日19时00分至21时00分,第171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在11教201室如期举行,本次例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主题为“文献分享汇报”,由本科生科研助理张可欣同学主持。参加例会的老师有郑雪艳老师、严磊老师、王丛兴老师和来自三峡大学的杨林川老师,学生有13名心理学研究生、33名本科生科研助理。

首先,陈科同学对《超越瘦身迷思:"以瘦为美"的社会规范对青年群体积极身体意象与热量摄入的影响》这篇文献进行汇报。该研究进行了4项研究,结果发现,青年群体“瘦理想”社会规范感知越强,其积极身体意象水平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榜样因素描述性社会规范干预对积极身体意象与热量摄入产生积极影响,且干预持续时间更长。以上研究结果丰富了“瘦理想”社会规范的影响机制研究,提出并验证了更有效的社会规范干预方式,为个人与健康领域商业机构提供了实践建议。在汇报最后,陈科同学也分享了自己对于这篇文献的感悟和思考。

其次,由钟艳琼同学进行汇报,题目为《社会排斥、感知经济不平等和耻辱身份如何导致无家可归者的辞职》。该研究指出社会排斥、经济不平等与无家可归者的辞职息息相关。通过对无家可归者和非无家可归者群体进行了两项准实验研究,考察社会排斥对无家可归者辞职水平的影响,以及感知经济不平等的耻辱身份在这一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感知经济不平等会增强耻辱身份认同,进而增加社会排斥,最终导致无家可归者的辞职。

同学们对汇报内容展开了激烈讨论并提出以下问题:(1)在影响路径当中,为什么是耻辱身份在前,社会排斥在后?(2)为什么无家可归者还会辞职?(3)感知经济不平等增强无家可归者的经济地位认同之后,就可以增强他的耻辱身份认同吗?

最后,罗欣瑶同学依据《感知经济不平等对刻板印象的影响——一项来自32个社会的调查》这篇文献进行汇报。在现代社会,经济不平等现象广泛存在,其对社会阶层刻板印象的影响也引发了诸多关注,该研究深入探讨了这一影响及其背后的机制,跨越了32个不同社会,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结果表明:感知经济不平等会增强对富人负面刻板印象、穷人正面刻板印象的形成,社会结构特征在这一机制当中起部分调节作用。这一研究为理解感知经济不平等和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政策制定和促进社会公平有着重要启示。

参会同学对该文献及汇报进行讨论并提问:(1)社会结构特征的含义是什么?(2)研究中这32个社会有无划分标准?例如按照文化因素?(3)被试本身的阶层是否会对感知经济不平等产生影响?

在教师点评环节,针对陈科同学的文献汇报,老师们提出以下建议:(1)精炼文献汇报内容;(2)在文献阅读和梳理上下工夫;(3)文献汇报过程中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可生搬硬套。

针对钟艳琼同学的文献汇报,老师们首先对于其汇报结构的完整性做出表扬。但在讨论环节,汇报人没有充分应用文献内容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可进一步完善。接着提出以下建议:(1)明确文献中作者对于resignation这一词的定义,是否应该理解为“辞职”,可能是一种认命的状态。对题目的翻译要从研究问题出发;(2)变量的定义、量表测量方面不够清晰;(3)有些研究结论和文化、群体规范无关,但本研究的无家可归者明显不同于中国人的理解,所以要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来分析

针对罗欣瑶同学的文献汇报,老师们认为汇报时逻辑结构不清晰,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提出以下具体建议:(1)汇报逻辑结构要清晰;(2)考虑在32个社会当中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思考经济不平等的感知是否受文化的影响。(3)当假设不成立时,应考虑其他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本次例会主要是研一同学进行文献分享汇报,老师们对于汇报形式以及汇报内容进行了相关指导,希望同学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阅读、分享文献!参会的同学们也积极参与、热情提问。至此,第171期例会圆满结束,我们下周再聚!



版权所有:德信·体育(DexinSports)官方网站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学苑路1号德信体育官网东校区文科大楼    电话:0716-8060189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