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专题例会

作者: 时间:2023-06-05 点击数:

  (通讯员 吴欣格2023521日晚7时整,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第次专题例会在线上拉开序幕,朱晓伟老师连帅磊老师和甘雄老师参加了本次例会,还有部分研究生、本科生。这是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研究小组的第次线例会,整个会议过程气氛热烈。

  首先,郭靓同学向我们分享了《Fear in groups: Increasing group size reduces perceptions of danger》一文,该文提出,当我们面临危险或压力时,他人的存在可以提供强大的安全和支持信号。然而,尽管有大量关于动物群体生活益处的文献,但关于群体规模如何改变人类主观情绪反应和威胁感知的研究却很少。我们进行了五项实验(N=3,652),以调查在各种条件下,他人的存在是否会减少对威胁的恐惧反应。在研究1、2和3中。我们在假设和现实情况下通过实验操纵群体规模,发现恐惧反应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加而减少。在研究4和5中,我们再次结合假设和现实世界的决定来测试对潜在威胁的反应增加的焦虑是否会导致参与者为自己选择更大的群体。当威胁和焦虑程度较高时,参与者始终选择更大的群体。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群体规模为人类提供了保护和安全的显著信号。汇报结束后,同学们对郭靓同学的汇报内容进行了讨论,随后,老师们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首先,朱老师指出:(1)学术汇报要结合生活去发现有价值的讨论话题;(2)这篇文章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学硕同学可以反复阅读。此外,连老师针对(1)这篇文章对我们毕业或今后研究的价值进行了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去解读文章的逻辑结构,并且为我们梳理了本篇文章的试验方法;(2)并且结合我们自己如何写文章的问题,去解读的文章的相关细节。

  秦楠同学向我们分享了《A Parallel Latent Growth Model of Affnity for Solitud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Early Adolescents》一文:该文提出,从经验上看,中国儿童和早期青少年喜欢独处(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与内化问题的症状有关。然而,在中国,人们对喜欢独处(即享受独处)的含义知之甚少。此外,尚不清楚在青春期早期,对孤独的喜爱和抑郁症状是如何同时发展的。为了解决这些空白,本研究考察了中国早期青少年对孤独的亲和力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纵向和平行关联。参与者为853名青少年(48.4%为女性;Mae=14.65岁,SD=0.54)来自中国大陆,从7年级到9年级随访3年。每年通过青少年自我报告获得对孤独和抑郁症状的亲和力评估。在研究结果中,平行潜在增长模型的结果表明,七年级学生对孤独的较高初始亲和力水平负向预测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斜率。这表明,7年级对孤独的较高亲和力预测了青少年抑郁症状水平在三年内的较慢增长。本文讨论了考虑中国青少年在抑郁症状发展过程中对孤独的亲和力的适应机制的意义。汇报结束后,同学们对秦楠同学的汇报内容进行了讨论,随后,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首先,老师指出:(1)老问题也可以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学硕同学值得学习;(2)专硕同学要着重探讨一个老问题如何设计新的干预手段,并且干预取样为确保其科学性、有效性,不推荐采取方便取样。此外,连老师针对(1)这篇文章对我们理解文章和翻译关键词进行了说明最后,朱老师认为1不论是学硕还是专硕的学生都要不断地积累方法学、统计相关的知识,坚实基础

  会议尾声,主持人吴欣格对本次例会内容做了总结,最后宣布第次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例会圆满结束。




版权所有:德信·体育(DexinSports)官方网站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学苑路1号德信体育官网东校区文科大楼    电话:0716-8060189

Baidu
sogou